2025-07-14
【心理社會障礙者也能自立生活】
——走出疾病框架,活出自己的節奏與選擇
在精神醫療與社會污名的夾縫中,心理社會障礙者能不能過自己想要的生活?
在7月13日由台灣障礙者權益促進會主辦的座談會「心理社會障礙者自立生活的實踐」中,來自不同角色的實踐者與支持者,給出了溫柔而堅定的答案。
🗣 「從小綿羊變成迅猛龍」——心理社會障礙當事者涂惠滋的生命歷程
資深精神障礙者涂惠滋,分享自己如何從「病人角色」中覺醒,走向自立生活的實踐。她在赴日參與研修時,首次接觸到個人助理制度(PA),也成為高雄首位以心理社會障礙者身分開案的PA使用者。她強調:「個助不是來要求我達成某個使命,而是支持我成為一個有完整主權的人。」
涂惠滋也提到,為自己擬定自立生活計畫(ILP),必須學會釐清需求、與服務單位溝通,這對於無法輕易具象化需求的心理社會障礙者來說,是一段需要勇氣與練習的過程。
🧭 「陪你起床,也陪你思考」——個人助理黃娉婷的觀察
身為長期陪伴涂惠滋的個人助理,黃娉婷分享了她如何一步步建立與使用者的默契,例如「起床陪伴」這件看似日常的小事,其實需要大量協商與信任。
她認為,個助最關鍵的任務,不是「幫你決定」,而是陪你一起釐清思緒,在選擇面前不孤單。黃娉婷也點出制度的困難:現有的訓練與支持,對心理社會障礙者的需求常常力有未逮。
💬 「把決定權還給當事人」——精神健康倡議者廖福源的建議
與談人廖福源指出,復元觀點與自立生活的精神其實一致——不以病理定義人,而是讓障礙者主動定義自己的人生。他呼籲政策應讓支持服務真正站在當事人立場,而非替他們做決定。
🤝 現場交流亮點摘要:
▪ 如何平衡通報義務與使用者意願?
→ 涂惠滋建議:在身心狀況穩定時預先討論當事人可以接受的危機應變策略,避免臨時發生狀況讓雙方無所適從。
▪ 隱性需求如何表達?
→ 從「當下可以做到的小事」開始,陪伴當事人探索自己內在幽微的想望及需求。
▪ 臨時出現需求如何應變?
→ 勇敢表達自己的需要,例如臨時跨縣市展延PA時數,制度可以有更多討論彈性。
🌈 我們的共同願景:
這場座談不只是分享經驗,而是在描繪一種可能:即使沒有明確的「操作手冊」,心理社會障礙者也能在支持者的陪伴下,一步步勾勒出屬於自己的生活樣貌。
自立,不是單打獨鬥;而是一場關於選擇、陪伴與信任的協作過程。
📌 我們相信:
1. 每位心理社會障礙者,都有權追求「希望」,不被疾病定義的人生。
2. 每一段自立生活的旅程,都值得獲得理解與支持。
3. 真正的支持,是尊重使用者決定的權利,而非替代他們做決定。
7月27日將舉辦第三場講座:我為何從機構回到社區?障礙者的心聲!
邀請居住機構、從機構出來社區實踐的夥伴們,來與大家聊聊他們的心聲。活動連結至留言處。歡迎大家持續關注自立生活。
#自立生活 #心理社會障礙者 #精神障礙 #個人助理 #CRPD #人權 #復原 #主體性 #支持性決策